中学时期大多数决定都是爸爸妈妈替我们做的,要升大学了,你是否心乱如麻?还没有确定方向?多数孩子都是在仓促情况下申请大学, 有点不确定地步入象牙塔探险。
欧美中学生毕业后会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走出生活圈探索世界, 借此摸索出自己未来想发展的方向。但马来西亚的教育模式则是中学毕业后匆忙投递大学报名表格,看哪所大学录取后再来决定。
普遍是我们都会选择当下的热门科系,或依据父母的意见,选择“看起来“ 有前途的科系。 选科系这件事,绝对需要多方参考才定案。
首先,你够了解自己吗?
中学时期课业繁重,时间都被读书考试填满满,除了追求分数以达到师长们的期望,似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自己相处,探索自己真正喜欢和关心的事。
你是否曾认真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、或追求什么样的价值?
要塑造及执行自身价值观并不容易,尤其是现今社会会灌输我们一些观念,比如“理科比较有前途”、“冷门的科系都是成绩差的学生读的”、“人文艺术科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”等等。
这些说法,或多或少会让我们动摇,无法依据原本兴趣选择大学科系。
也有很多人认为,比起入学门槛低的科系,录取难度较高的科系是更好的专业。科系本无好坏之分,只有合不合适,但人们总爱轻易贴标签而造成这种偏差。
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特性,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,才能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上,切勿跟风去追求别人所说的“好科系”。
不管是冷门或热门科系,都有存在的价值,社会也是由多元化组成才得以建构起来的。
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未来希望成为怎样的人,或者从平常的生活以及课业经验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事。
就好比我的情况,虽然我在高中读的是理科班,但因为对社会议题特别感兴趣,希望在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站在多角度关心社会各阶层的人,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后,最终选择人文社科相关的专业。
选择的科系不一定是你未来的职业,但一定会影响你看待世界的眼光~
要善用网络尽能力搜集科系资讯噢!
现今网络资源丰富,在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志向后,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,通过网络大量掌握相关科系升学资讯。
身边的学长学姐经常会给我们的很多意见,但我们仍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,去判断这些意见是否有参考的价值,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,所经历的情景或许包含了许多个人情绪。
最后,在选定升学目标后,你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检视自己:
- 我有深入了解这个科系的本质吗?
- 我真的喜欢和适合这个科系吗?为什么?
- 这个科系如何让我成为未来我期望的模样?
在选科系这件事上,如果父母反对自己的选择该怎么办?
父母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第一步
家庭是社会的缩影,在你学会和世界沟通前,你需要勇敢和你的父母谈判,这也是考验你对自己的选择是否足够坚定的过程。
只要你深信自己的方向是合适的,并对所选科系有深入地了解,你可以很有条理地把你的调查列出来,并勇敢表达你的想法,让父母尽可能理解你选择的意愿。
若你在父母面前也无法站稳自己立场,未来要如何走完你的大学生涯呢?
最后请记住,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场所
基于现代师长父母寄予我们的厚望,期望我们未来能有个德高望重的职业,拥有可观收入。
狭隘地将科系选项与未来就业薪资联想在一起,这种思考模式只会让学习或工作都奴役于金钱之下。
其实,大学提供你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自己和世界,把握好短短几年的时光,培养眼界以及找到自己对待生活的角度极为重要。
一味苦读追求成绩和学分的招数,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,你需要多积极主动地找到自己想要学的事物,尽可能地去探索自己的热忱所在,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人家给予指示,只懂得照单全身。
在大学里,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方向,累积更多的实战经验,并多参与课外活动和广交朋友,是替你在进入职场前铺下重要的基础。
你甚至可以在大学期间发掘更多的可能性,因此无论在任何事物上都建议去尝试,不要将自己设限在“科系与职业”上。
在这个数码时代,人人都爱通才,在职场上跨领域已经是什么新鲜事。因此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无需着急,重要的是在大学生涯中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,了解自己的需求,并寻找自己的热忱所在。